提到上海的潜力板块,多数人先想到张江、临港,可宝山区西北部的罗店镇,正拿着 40.43 平方公里的规划图,悄悄打造北上海的 “宜居宜业标杆”。这不是纸上谈兵,从生态绿地到产业集群,从学校医院到交通路网,每一项都戳中老百姓的痛点,你信不信,再过几年,这里可能会让不少人 “后悔没早盯紧”?
罗店镇的定位很清晰:北上海综合服务型城镇,还是长三角门户节点。不玩虚的,核心就是 “生态 + 文化” 双轮驱动,既要让 “魅力金罗店” 的招牌亮起来,也要实现历史名镇振兴和产城融合。简单说,就是既要绿水青山的宜居感,又要有产业支撑的烟火气,这种 “两条腿都踩实” 的路子,比只拼产业的地方多了份人情味,难道不更对老百姓的胃口?
规划里的空间布局也藏着巧思,要建 “两轴三带、一主四辅多节点” 的结构,沪太路和美兰湖大道当 “交通主动脉”,练祁河等水系当 “生态纽带”,把各个区域串起来。最让人惊喜的是生态占比 ——45.16%,也就是近一半土地都是生态空间,足足 1825.75 公顷,以后住在这,出门逛公园就像逛自家院子,这不就是大家念叨的 “推窗见绿”?还有 “一镇五社十村” 的村镇体系,城里的超市、医院能辐射到村里,村里的新鲜蔬菜也能快速运到城里,城乡融合不就是这样吗?
产业方面,罗店把宝押在了生物医药上,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专门搞创新药和医疗器械,宝济药业这些企业要加速生产,还新增了 23.8 万平方米的智造空间,这规模能装下不少优质企业。更厉害的是,还跟中科院这些 “科研大佬” 合作,美兰湖地铁上盖要建 40 万平方米的产业载体,专门培育 “隐形冠军” 企业 —— 就是那些在细分领域做得顶尖的小巨人。中集美兰城搞沪深产业协同,MAX 科技园聚焦新材料,以后这里不仅能找到好工作,上班楼下可能就是便利店、咖啡馆,产业社区变综合服务区,谁不爱?
产业要跑起来,交通必须先通畅,罗店在这上面的投入全是 “硬菜”。S16 蕰川高速搞客货分离,一下子减少 38 处交叉口干扰,货运效率直接提 60%,物流成本降 15%—— 拉货的司机不用再堵在路上,商家进货也能省不少钱。军工路快速路通了之后,半小时就能接上高速网,沪苏通勤时间减 30%,住在罗店去苏州、昆山,比以前能多睡半小时懒觉。还有沪通铁路和美兰湖轨交枢纽,以后坐地铁、骑共享单车就能解决大部分出行,不用再为找停车位头疼。
老百姓最关心的教育、休闲,规划里也没落下。要建 6 所高中、11 所初中、32 所幼托,美兰西湖还要建九年一贯制学校,家里有娃的,不用再为 “上学远、学校少” 犯愁。5 公里的慢行步道连起来,美兰西湖公园二期、气象公园都要建,五大公园串成一片,饭后散步、周末遛娃,有的是地方去。文化设施也跟上了,2 处区域级、13 处镇级,古镇里还加了文化休闲功能,逛着百年老巷,喝杯咖啡看场展览,这种日子不惬意吗?
罗店没忘了自己是历史名镇,专门划了 80.95 公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,6 处文保单位要分级保护,不是简单拆了建新房,而是留住老巷子的味道。龙船节、彩灯这些老节庆要搞起来,罗店龙船、鱼圆这些非遗也不能丢 —— 以后去罗店,既能看龙舟赛,又能吃一口鲜掉眉毛的非遗鱼圆,文化保护不是藏在博物馆里,而是让大家能摸得着、尝得到,这不才是活态传承?亭前街搞微改造,保留窄巷肌理,再加点创意小店,老巷子也能变时髦,你说妙不妙?
乡村振兴这块,罗店也有自己的章法。东片搞 “五好两宜” 和美乡村,959 户农民集中居住,住房条件能改善不少;西片打造 “三叶草” 示范片区,各有各的特色。远景律动岛这样的项目能吸引游客,新宝杨黄瓜这样的本土品牌能让农民多赚钱,既发展了乡村旅游,又让农产品卖得好,游客玩得开心,农民赚得踏实,这不就是乡村振兴该有的样子?还有 “举手制” 社区参与模式,百余个微改造项目都是居民说了算,大家住得舒服,还能有参与感,这样的社区能不和谐吗?
现在很多人想在上海买房、投资,张江这些地方已经成熟,房价不低,罗店不一样,现在还是价值洼地。生物医药企业会带来大批高素质人才,2025 年军工路快速路完工,2026 年 S16 通车,交通红利一释放,这里的价值肯定要涨。美兰湖周边的住宅、古镇的商业更新,还有 9 处商品房地块,想买房、搞投资的,现在不关注,等热闹起来再下手,恐怕就晚了。
其实罗店的规划,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方向 —— 不再是 “摊大饼” 式扩张,而是 “精雕细琢” 式提升,把生态、文化、民生、产业揉在一起,造一个 “既留得住人,又留得住心” 的地方。毕竟大家过日子,图的不就是有好工作、好环境,孩子能上好学,老人能安享晚年吗?最后想问大家,如果你要在上海选一个潜力板块,是会盯着已经熟透的热门区域,还是会关注罗店这样有规划、有红利的 “后起之秀” 呢?
宝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