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一则来自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消息悄然登上热搜:2025年秋冬季,赤道中东太平洋可能形成一次弱拉尼娜事件。消息本身看似专业、遥远,只涉及一片遥远海域的温度变化,但它的涟漪却可能波及你我餐桌上的粮食价格、冬季是否要多买一件羽绒服,甚至南方某地是否会突发洪涝。
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——几千公里外的海水冷了一点,怎么就能搅动整个地球的天气?可事实正是如此。拉尼娜,这个听起来像南美民谣的名字,实则是全球气候系统中最强大的“幕后推手”之一。
拉尼娜的本质,是赤道中东太平洋大片海域表面温度持续偏低。按照国家标准,只要Nino3.4区的海温连续三个月滑动平均比常年低0.5℃以上,并持续5个月,就算正式“登场”。它和我们更熟悉的厄尔尼诺,是一对冷暖相反的“双生子”,共同构成太平洋气候的呼吸节律。如果说厄尔尼诺是太平洋“发烧”,那拉尼娜就是它“着凉”了。
但这“着凉”并非孤立事件。当信风突然增强,会把赤道上被太阳晒热的表层海水一路推向西太平洋,堆在印尼、菲律宾一带;而东太平洋失去暖水覆盖后,深海的冷水上涌,海面温度骤降。这一冷一热,改变了大气的压强分布,进而强化了信风本身,形成一个自我维持的循环。这个过程,就像推倒第一块多米诺骨牌,最终激活了横跨整个热带的“沃克环流”——一种高空东向、低空西向的大气环流带。它的加强,意味着西太平洋对流更旺盛,雨下得更多;而东太平洋则更加干燥,天空晴朗得近乎残酷。
别看这次预测的是“弱”拉尼娜,它的影响力却不容小觑。历史上,哪怕强度不高的拉尼娜,也常带来显著气候扰动。2007到2008年那次,就与东亚环流异常叠加,导致中国南方遭遇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,电网瘫痪、交通中断,教训深刻。更近的2020到2023年,连续三年的“三重拉尼娜”更是全球气候异常的背景板: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成灾,美国西南部干旱持续,中国华北在2021年冬天经历了多年未见的极寒暴风雪。
它的影响模式相当清晰。全球范围内,拉尼娜往往让印度尼西亚、澳大利亚东部、巴西东北部这些地方雨多成灾;而美国西南部、南美西岸、非洲赤道地区则容易陷入干旱。对我国而言,它通常意味着冬季冷空气更活跃,中东部出现冷冬的概率上升;秋季北方降水偏多,黄河、淮河可能出现秋汛;到了夏季,则容易形成“南旱北涝”的格局,因为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,把雨带也推了上去。
有意思的是,尽管赤道太平洋在变冷,但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同时指出,今年冬季我国近海大部海域海温反而偏高,尤其是渤海、黄海和东海。这看似矛盾的现象,恰恰体现了气候系统的复杂性——全球变暖的大背景,正在与拉尼娜这样的自然振荡相互叠加、博弈。就像一杯温水里加了冰块,表面局部变冷,但整体水温仍在上升。这种“冷中有暖”的格局,可能让极端天气更加难以预测,也对海水养殖、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构成新的压力。
我们越来越频繁地听到“拉尼娜”“厄尔尼诺”这样的术语,不是因为它们变多了,而是因为我们对气候系统的感知变得更敏锐了。这些原本藏在深海与大气之间的隐秘互动,如今正通过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,直接闯入我们的日常生活。它们提醒我们,地球不是一个静止的星球,而是一个动态、敏感、彼此关联的生命体。
回到这次可能到来的弱拉尼娜,它未必意味着今冬一定会格外寒冷,也不代表南方必定干旱、北方必定洪涝。气候预测从来不是简单的因果链条,而是一张复杂的概率网络。但它的出现,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窗口:去理解那些看似遥远的海洋波动,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我们身边的风雨寒暑。
面对这样的气候信号,普通人或许无法改变大气环流,但可以多一分准备——关注权威气象信息,合理安排农业生产,城市做好防涝抗旱预案,家庭在换季时灵活调整生活节奏。毕竟,气候的脉搏从来不在实验室里,而在我们共同生活的这片土地上,每一次呼吸,都与海洋深处的微小偏冷息息相关。
宝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